东北民间流传着如此一句谚语:“司空见惯,东北三大怪,窗户纸糊在外,女孩叼个大烟袋,养活孩子吊起来。”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大家,有着许很多多抵抗严寒的故事。它是那样奇特,那样有趣。
“窗户纸糊在外”就是其中一怪。
风雪交加的东北区域,过去没玻璃,居民用纸糊窗。南方把纸贴在窗里面,而东北却把窗纸糊在外面。传闻是东北人好面子,也有人说是东北人把好处让着外人,事实上他体现了东北人的聪明。
过去东北区域的居民十分贫穷,住房大部分是土垒草房,其窗户大部分是木棂格子窗,因买不起玻璃,只好使纸糊在外窗上,以挡风御寒。糊在外面它可以保护木制窗棂不受雨水腐蚀和风吹日晒,延长窗户的用法寿命。糊的办法是将两张窗户纸中间夹上网状麻绳,糊在一块,然后再糊到窗棂上,再在窗纸上均匀地涂上豆油,纸干后,挺阔结实,既不怕雨淋,又不怕风吹,经久耐用。目前绝大部分的居民居住条件改变了,都换成了明亮的玻璃窗。除去个别的穷困地方外,非常难看到“窗户纸糊在外”的现象了。
据《柳条边纪略》载:“宁古塔屋皆南向,立破木为墙覆以苫草厚二尺许,草根当檐际若斩,陶大索牵其上,更压以木,蔽风雨出瓦上,开户多东南,土炕高尺五寸,周南、西、北三面,空其东,就南、北炕头做灶……”
可见,东北区域天寒地冻,室内全靠火炕取暖。因为屋内火炕(总是是南北大炕)都是靠窗子,这就和窗外有较大的温差,假如把窗户纸糊在里边,就容易缓霜,使窗户纸常常掉落。
不难看出,东北人把窗户纸糊在外,是为了使室内火炕发出的热气得以维持,并与寒冷的外面形成温差,使屋里维持暖和而窗纸又不至于损毁。
另外,这种糊窗子用的纸与普通的纸不同,大家称之为“麻纸”,也有叫“麻布纸”的。《扈从东巡附录》载:“乌喇无纸,8月即雪。先秋,捣敞衣中败,入水成毳,沥以芦帘为纸,坚如革,纫之以蔽户牖。”这里讲的是把麻浸泡后做纸。民间还有一条谜语就是讲的麻造纸的状况:
“身穿绿袍头戴花,
我跳黄河无人拉。
只须有人拉出我,
一身绿袍脱给他。”
用麻造纸前,先要用水泡,当然是“我跳黄河无人拉”,泡好后拿出,“一身绿袍脱给他”,就是把麻皮扒下了,用麻皮泡筛、沉淀后,便晾干成了“麻纸”。
这种东北民间的麻纸,又粗又厚,上面再用胶油勒上细麻条,刷好桐油,典型的“窗纸”就做成了。这种纸不怕雨水和潮气。雨水打在这种窗纸上,能顺利地淌下去:潮气在上面一打,化成水珠,也没办法浸入到里边,而是滴了下来假如把窗纸糊在里边,水就会顺窗纸流下,积存在下部的窗框子上,久而久之,窗框便会被浸烂了。
在东北,风大雪硬。将窗纸糊在外,有窗板做窗纸的后支撑,狂风再大,也不容易把窗纸吹裂吹坏。春季风起,狂风尘土也不容易把窗纸打碎。这是东北生活存的经验积累。冬夜,当北风扬起砂雪,“哗哗”地击打在窗子上,像千军万马在奔腾追逐,像战鼓在“咚咚”地擂响,可是屋内却温暖宁静,窗纸抵挡住了寒风冷雪的袭击,东北父老暖暖和和地睡在火炕上……
窗户纸糊在外,除去维持室内的温度和抵挡风雪外,这种糊窗法还给人一种美感,反映了东北人勤劳和洁净的美好性格。
在东北,普通人家的窗子都分上下两部分,靠下边的部分一般安上玻璃或“亮纸”,上边的部分是“支窗”。糊在外的窗纸是糊在“支窗”上。支窗在冬天里关得紧紧的,到春夏季气转暖了,晌午前后,大家把“支窗”支起或吊起来,以便通风换气。如此,窗户的下部透明,上部一排整齐的“支窗”,看上去十分和谐美观。“支窗”窗纸每年春秋各糊裱一次,刷油绷紧。大风一吹,窗纸像鼓一样咚咚作响,十分动听。而用光又能通过下边的玻璃照射到火炕上,可谓两全其美。
窗户纸糊在外,说怪也不怪。
它是东北人聪明和智慧的记载……
文章来源:东北旅游摄影